欢迎您访问:通渭纪检监察网! 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墨乡清风 > 正文
高  俊
更新时间:2018-07-20 17:32:47  |  来源:通渭纪检监察网  |  点击次数:6096次

高俊(1902—1947),字秀山,今平襄镇店子村人。8岁随伯父“猫娃”学艺,先攻旦角,后改须生。他聪慧好学,从小练就了扎实功底。20 多岁已为通渭秦剧艺坛的后起之秀。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艺术现状,也不陶醉于观众的费誉,走出家乡,到西安、汉中等地观摩学艺。后辗转兰州,在著名须生文汉臣主持的“锦绣舞台”、“文化社”学习演出。当时,兰州艺坛名流荟萃,高手云集。如:郗德育、王文鹏、文汉臣、耿忠义等,都是各有千秋、自成一派的名宿。他广求师教,博采众长,将耿派表演的夸张、郗派的含蓄、文派的潇酒,兼收共蓄,揉进自己的艺术。他每天起五更,到白塔山吊嗓子,练道白,三九寒天,在冰滩上练靴功。故其台步干净利索,音域宽厚,唱腔刚劲,韵辙规范,吐字清晰,道白顿挫抑扬,富有变化性,表情细腻传神,体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。如《得胜图》中的岳飞,当奉旨回乡探母来到家门时,传统台词是“离家十二载,荣耀转回来”。他认为后句夸耀自己,有损人物形象,便改为“鹏举离家十二载,奉王旨意探娘来”。这就充分反映了他对艺术的严谨态度。在《草坡面理》一场,他对孟子“天时不如地利”一段话,朗朗成诵,腔调清高,颇具儒将风度。他主演过一百多本戏,塑造了许多逼真的艺术形象,如《宁武关》中的周避吉,《潞安州》中的陆登,《十道本》中的褚遂良,《五花马》中的郑旦等,都在观众中留下深刻印象。民国24年(1935),通渭“忠和社”到兰州献艺,特邀高助演。时任新编第三军军长的邓宝珊看后,大为赞赏,并书赠“陇南须生泰斗”锦标一帧。

民国30年(1941) 回到家乡,致力于开掘陇南秦剧,培养后继之业。特别对青年演员耐心传授,自己演配角,随场观察,不足之处,在后台立即指教。故后起著名须生王耀海、陈凤鸣等,都继承了他的艺术特色。正当他的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时候,不幸病故于会宁县白草塬。终年46岁。

敬请关注
关注襄郡清风微信公众号
手机浏览惠农资金
下载惠农资金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