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:通渭纪检监察网! 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廉政文化 > 正文
辛弃疾:男儿到死心如铁
更新时间:2017-03-14 11:01:28  |  来源:通渭纪检监察网  |  点击次数:2315次

  南宋开禧三年九月初十(1207年10月3日),铅山(今江西上饶)瓢泉。

  一位年近古稀的老者,卧病在床,脸色铁青。然而,他紧攥黄绢,目光如炬,似老骥伏枥,志在发挥余热,为国效力,收复中原。

  黄绢,是朝廷发来重新起用他的诏书,也是他苦等许久的期待。可是,颠沛与病痛,令他有心无力,留下无尽遗憾。即便如此,弥留之际的他,依旧大声疾呼:“杀贼!杀贼!杀贼!”

  “男儿到死心如铁,看试手,补天裂。”他用一生践行了这段雄浑词作。这位老者,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。

  天下英雄,中原威名,多少侠义情

  辛弃疾的一生,面对的是山河破碎的残酷现实。靖康之变,北宋灭亡。赵构南迁重建南宋后,曾与金朝进行了十多年战争。然而,“王师北定中原日”没有等来,等到的只是宋金绍兴和议,南宋以称臣和岁币为代价,维持了偏安一隅的局面,也使中原长期陷于金人统治。

  目睹中原士民忍受的屈辱和痛苦,目睹国家分裂带来的灾难和倒退,纵然生活在金人统治的北方,但收复中原,报仇雪耻的梦想,一直萦绕在辛弃疾的脑海里。孩提时代,他曾“登高望远,指画山河”,燕赵“侠义”之气入脑入心。

 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,金国内乱,北方群众揭竿而起,痛击金兵。辛弃疾毅然投笔从戎,加入了耿京率领的山东抗金义军。

  对于这个白面书生,耿京一开始并没当回事,只是让他做一名“掌书记”,管管文书和帅印而已。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,彻底改变了耿京对辛弃疾的印象。

  当初跟辛弃疾一块儿投奔耿京义军的,还有一个名叫义端的和尚,是辛弃疾的把兄弟。虽然名叫“义端”,但其实既不“义”也不“端”,反倒因吃不了苦,竟偷了辛弃疾保管的帅印,准备去金兵大营邀功。耿京见丢了帅印,找不到肇事者,就打算拿辛弃疾问罪。辛弃疾当面立下军令状,在义端逃往金营的路上,辛弃疾将其活捉,当场砍了义端的头。

  帅印取回之际,耿京深感辛弃疾的“大义”之举,对他刮目相看。不久,辛弃疾奉耿京之命,南下联络南宋官府。在完成任务北返途中,获悉了耿京被叛徒杀害的噩耗。回到山东,义军已经溃散,大营一片凄凉。此时,为个人安危计,他完全可以离开队伍,返回南宋,当个如意郎官,终生衣食无忧。可是,他没有这么做。他的心中,装的是抗金队伍和抗金使命。于是,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:带领身边仅有的50名敢死队员,突袭金兵大营,直取叛徒张安国,押回南宋处决。对于这次义举,南宋学者洪迈记载:“壮声英概,懦士为之兴起,圣天子一见三叹息!”此等豪气,不仅南宋朝廷惊叹,就连敌人也胆寒。

  “天下英雄,中原威名,多少侠义情”。在戎马环境里成长起来的辛弃疾,以其舍生取义的精神和骁勇果敢的品质名满天下, 25岁便被任命为江阴签判,其后还当过知州、安抚使以及京城的大理寺副卿,他在各个职位上都展现了出色的政治才干。然而,并非真心抗金的南宋朝廷,对辛弃疾却时弃时用。

  烈日秋霜,忠肝义胆,千载家谱

  南宋绍熙五年,反对辛弃疾的一些人用“席卷福州,为之一空”,“严酷贪婪,奸赃狼藉”等话语,将正在福建安抚使任上的辛弃疾描述为结交权贵、贪得无厌、屡教不改的贪官,纷纷向朝廷要求罢免他的官职。之后,辛弃疾被免官。

  一贯以耿介著称的辛弃疾,怎会瞬间沦为“贪污犯”呢?

  在福建任上,辛弃疾曾派属员傅大声到基层复核死刑案,仔细查实,平反冤狱。县官很没面子,气得拒绝招待傅大声,弄得这位属员不得不靠当衣服换饭吃。即便如此,辛弃疾依旧不怕得罪人,坚决纠正冤案。

  为保一方平安,辛弃疾曾筹建“备安库”。为了不给百姓增加额外负担,他四处筹钱。这笔基金有两个用途:一是丰年购粮,荒年放赈,缓解饥荒;二是打造铠甲,招募硬汉,组建劲旅。

  显然,辛弃疾的为政风格,是宽以待民,严以律官,善于思考,务实治理,表现出忠于国家、热爱人民、敢于担当、谨遵职守的为政态度。有这样的风格,他的民生政绩自然不差。

  没想到,“备安库”刚筹到钱,辛弃疾就背上了“掩帑藏为私家之物”的恶名。面对这样“莫须有”的指控,一心报国的辛弃疾,心里该是怎样的滋味?

  在《永遇乐·戏赋辛字》里,他就抒发了自己的别样情怀:烈日秋霜,忠肝义胆,千载家谱。得姓何年,细参辛字,一笑君听取。艰辛做就,悲辛滋味,总是辛酸辛苦。更十分,向人辛辣,椒桂捣残堪吐。大意是,我们辛家先辈们都是具有忠肝义胆的人,禀性刚直。辛者,辣也,这是我们辛家人的传统个性,而有些人不堪其辛辣,就像吃到捣碎的胡椒肉桂,却欲呕吐。

  表面看来,他在调侃自家的“辛”姓,实则道出了忠臣反遭攻讦的隐情:在那个“逢人且说三分话”的官场氛围里,辛弃疾却要讲“十分”,不留余地。不正如烈日、秋霜、忠肝、义胆一样,具有辛辣之性吗?他打击贪官污吏,镇压恶霸兵痞,肃清黑恶势力,斩杀不法皇亲,反对屈辱和谈,注定会得罪权贵。不过,在他的《美芹十论》里,那慷慨激昂的北伐谋划,那“捣残堪吐”的辛辣之情,又何尝没有展现对国家民族“忠肝义胆”的火辣之爱呢?

  马革裹尸当自誓,蛾眉伐性休重说

  宦海生涯的两次起落,并没有改变辛弃疾的雄心壮志。他依然孜孜不倦地为匡扶宋室、收复中原殚精竭虑,他依然在书写词作,直抒胸臆,将爱国热忱展露无遗。

  功夫不负有心人,报效国家的时机再次来临。嘉泰三年,外戚韩侂胄,陆续起用主战派,准备跟金朝开战,辛弃疾在64岁高龄重出江湖,担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。不久,辛弃疾转任镇江知府,更靠近前线。他非常兴奋,在辞行赴任前夕觐见宋宁宗,慷慨陈词,展现了对金国“必乱必亡”的信心。

  为官镇江,闲暇之时,他登临北固亭,抚今追昔,写下了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,流露出对朝政现状的复杂情感。既期待能像孙权、刘裕那样“气吞山河如虎”,又不希望像南朝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贪功冒进,先胜后败。这份冷静,在当时躁动的官场氛围里,颇为难得。

  也正是这份与众不同的冷静,使他再次陷入了朝廷的派系倾轧之中,被迫去职。这次离去,不想竟成诀别。“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角连营”,一切都只如初梦。即便如此,辛弃疾依旧践行了自己的承诺,“马革裹尸当自誓,蛾眉伐性休重说”,赴汤蹈火,在所不惜。他将爱国主义与战斗精神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,没有停歇,没有放弃。(来自定西市纪检监察网)


敬请关注
关注襄郡清风微信公众号
手机浏览惠农资金
下载惠农资金APP